睡前故事信人不如信己
在一片森林里有一只老虎,它養了許多只雞。可是它發現圍子里的雞一天比一天少。后來它發現原來是因為自己為了進出方便,就把圍子修得很簡單。
老虎看這樣繼續下去不行,就在動物大會上說:“誰如果能給我找一個工程師幫我重修圍子,使我的雞不再丟失,就重賞誰。”
幾天后野豬找來了狐理。野豬說狐貍是個高級工程師,以前把小狗的房屋修得很美,而且還得過……的建筑獎項。
老虎一聽,心里別提有多高興了。急忙把狐貍拉到了雞舍旁。狐貍立馬開工,不分晝夜地干著。幾天后它就把雞舍修得美麗、漂亮、干凈……
老虎高興地看著它的雞,自言自語道:“這次你們不會被偷走了。”可是過了幾天,它又發現雞一天比一天少了。沒辦法,它只好派人看守。沒幾天,衛兵把狐貍捉住了,老虎非常生氣,沒有多想,一口就把狐貍吞了下去。
原來狐貍在修雞舍時就給自己留了個洞,以方便自己進出。后來老虎找來它最好的朋友——獅子訴苦,獅子說:“你不要再修了,只要你努力得把雞吃完,那還會有誰偷呢?”
聽了獅子的一番話,老虎想:是呀,與其讓別人偷走還不如我自己吃了。于是馬上讓手下準備開飯,可是老虎又很講義氣,它不停地勸獅子:“多吃點,多吃點!”獅子吃飽后摸著自己的肚子說:“老虎老弟,謝謝你的雞,從今以后你再也不用擔心被人偷了。”說著打著飽嗝走了。老虎這才發現自己沒吃多少,反而全讓獅子吃了
老虎兩次被騙,心里不甘,可沒辦法,只好餓肚子。
名人故事李苦禪有信于己
畫家李苦禪年輕時師從國畫大師齊白石,不僅畫藝精湛,而且人格質樸。他長于畫鷹、竹、蓮、梅等題材。鷹是陽剛的傾向,竹是剛正不阿的象征,蓮喻示了出污泥而不染的高潔情操,梅則表現了堅貞不屈的品格。畫品如人品,這也正是他人格的真實寫照。他常說:“人,必先有人格,爾后才有畫格;人無品格,下筆無方。”李苦禪心地寬厚,待人誠摯,尤重信義,言出必行,不計得失。
有一次,李苦禪在家中正忙著作畫,一位相交多年的老友突然來訪,他趕緊放下畫筆,請老友入座,命家人端上一杯清茶,倆人天南海北地聊起了故人舊事,甚是歡娛。末了,老友將要起身告辭,才不好意思地說:“不瞞你說,今天我是來求畫的,不過我看你作畫辛苦,想是相求的人太多,實在難以啟齒……”不待老友說完,李苦禪爽朗地笑了起來,“老兄何必這樣客氣呢?憑你我的交情,一幅畫算得了什么?不日即可奉上,還請老兄多多指教!”老友高興得連聲道謝,揖手而別。
可是隨著李苦禪名氣越來越大,他的應酬也越來越多,因為事務纏身,老友所求之事也一拖再拖。有一天,老友的兒子突然登門,臂戴黑紗,淚流滿面地告之其父已于目前病故的噩耗。李苦禪驚得跌坐在椅中,想起老友所托之事尚未如愿,悲傷之中又禁不住滿懷愧疚。應人之事未了,而所應之人已去,如何能讓自己心安呢?
夜深人靜之時,李苦禪在書房里神情凝重,他緩緩地鋪展開一張潔白的宣紙,細細地研好墨,然后揮毫作畫,時而運筆如風,時而精雕細琢,整整畫了一百枝卓爾不俗的蓮花。畫罷,他又鄭重地題上了老友慧鑒的跋款,并蓋上了平時自己最喜愛的印章。之后,李苦禪攜畫來到后院中,滿上兩杯水酒,點燃一支高香,灑一杯酒在地,雙手舉畫。對天遙祭道:“吾友見諒,苦禪疏懶,未得一了心愿卻驚聞老兄仙去,追悔莫及。今作《百蓮圖》,焚之以追償所愿,老兄在天有知,苦禪豈敢無信?”拜完后,劃著火柴,將精心制作的畫作,化作了一團鮮紅的火焰。
李苦禪的奇怪舉止驚動了他的兒子,他跑出來問父親發生了什么事,李苦禪嘆了口氣,詳述了事情的經過。兒子聽后有些不解地問:“您這又何必呢?又不是故意不給他畫。再說,您的朋友已然亡故,你畫了畫給他,他也無從知曉了啊?”聽兒子這樣說,李苦禪抬起頭,正色道:“過去孔子說,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應人之事,豈可食言?老友無知,而我心有知。”
事后,李苦禪一再囑咐兒子說:“今后再有老友要畫,及時催我,不可失信啊!”
在苦禪大師看來,“誠信”二字,之所以要在“信”字前加一“誠”字,就是強調對信的遵守關鍵在于自己的內心。這種誠信能夠超越時空與生死的界限,應之于心,遵之于心,不是做給別人看,而是追求自己內心的釋然。
誠信的最高境界,不是簡單地有信于人,更要有信于己。
哲理故事羨人不如慕己
這個世界上所有的事情,總是有一得必有一失。愛情能夠給你歡樂,但它同時也給你痛苦;財富可以給你享受,但它也會帶來苦惱;成功使你快樂,但是當失敗之后痛苦將變得強烈而無法忍受。
如果你期待某件東西,而你得到了,那是一種快樂。當你失去的時候也會感受到等量的悲傷。得到時是八分快樂,失去也會有八分的痛苦,那個總數幾乎是一樣的。
有人得到了財富,卻可能失去了健康、家庭或感情;而有人在事業和成就少了三分,則在生活質量、身體健康或時間自由方面多得到三分。有些東西看似不公,如果你細想下去,其實是公平的。
有人認為有錢人比較快樂,這是錯的。一個窮人用幾百塊就能得到的快樂,等他有錢后,可能要花幾萬塊,甚至幾十萬才能得到同等的快樂。當你口味越重,那些東西的口感就越差;當你錢越多,那些錢的價值就越小;當你肚子很餓的時候,給你一個饅頭即是美味,但當你吃了五個饅頭,你就會食不甘味。
錢太多的人怕被偷被搶,房子太大的怕打掃,吃太多的怕胖。你看,現在有錢人都吃些什么,吃生菜水果、蕃薯,根莖五谷類,喝牧草、小麥汁,這些都是以前窮苦人家或者動物吃的。
這讓我想起一則故事。有一只狐貍,看見圍墻里有一株葡萄,枝上結滿了誘人的果實,狐貍垂涎欲滴,它四處尋找入口,終于發現一個小洞,可是洞太小了,它的身體無法進入。
于是,它在圍墻外絕食六天,餓瘦了自己,終于穿過了小洞,幸福地吃上了葡萄。可是后來它發現吃得飽飽的身體,讓它無法鉆到圍墻外,擔心園主抓到自己。于是,又絕食六天,再次餓瘦了身體,才從原來的小洞里鉆出來。所以我說,那個總數是一樣的,不是嗎?終點又回到起點,起點原來已是終點。
鼴鼠是一種寄居在下水道的老鼠。一只在大河附近,天天飲滔滔江水的鼴鼠,和一只在下水道飲水的鼴鼠,并沒有兩樣。事實上,一只小鼴鼠的腹中又容納得了多少水?飲水過量,除了撐死之外,又有何益?
即使我們擁有了全世界,我們也只能日食三餐,夜寐一床。就算你擁有一百張床,你也只能睡一張床;就算你擁有一千雙鞋,你也只能穿一雙。就算你可以點上一百道菜,但你能吃多少?最多就只能撐飽一個胃,不是嗎?
人來到人世本來就是來體驗的,每個人的財富地位或許有高低之分,但對快樂和幸福的體會并沒高低之別。只是有錢人的快樂比較復雜,窮人的快樂比較單純,就只是這點差別。同時擁有幾個男人或女人,并不會比單純一個的人還幸福。
當你是快樂時,悲傷便在一旁窺視;而當你是痛苦時,那隨之而來的就是歡樂。到了最后,你會發覺,每一樣都配得好好的,每一種痛苦與快樂,每一樣你所得到的和失去的,好的與壞的,到了最后,你仔細去算算看,加加減減之后,那個數字將會是一樣的。
或許有人早一點得到,有些人晚一點得到;有人先失去,有人晚失去,但那個總數將會一樣。你曾經有多少快樂,一旦失去就會有多少悲傷。到了死去,每件事都會變成一樣。
死亡會讓一切都變得公平,在死亡當中,沒有富人或窮人之分,不會說有錢人死得比較舒服,窮人死得比較痛苦。死亡會顯露全部,它一直都是十。有人得到十分,到他離開時候,他就必須失去十分,那將是“十分的痛苦”,這是絕對公平的。
有人得到三,有人得到七;得到三的,只要三分幸福,就可以得到七分快樂;得到七的,擁有七分幸福,卻只能得到三分快樂;有人先得到,有人后得到,有人什么都沒得到。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先得到的可能先失去,后得到的后失去,沒得到的就不會失去,那個總數是一樣的。所以,人們真的不必太計較,不必刻意去算計,只要去體驗就好。
哲理故事羨人不如慕己
羨慕或許是人的一種天性吧。就像我家的小調皮,自己有很多的玩具車,可還是望著別人的玩具車羨慕不已。別人的皮球,別人的水槍,反正,別人的總是最好的。
院子里,幾個女人在聊天。A說:我真羨慕你們單身貴族的生活,想去哪兒就去哪兒,不像我整天圍著老公孩子轉。B說:女人像男人一樣在外面奔波很容易老的,我還羨慕你嫁了個好老公呢!做全職太太,外面的風風雨雨都與你無關。C說:是啊,你看你保養得多水靈,像從前做姑娘一樣的滋潤,不像我們風吹日曬的,整個一蔫蘋果。
聊天的人變了,羨慕的心思卻差不多,羨慕別人有大房大車,羨慕別人老公少年得志,羨慕別人的雙眼皮、楊柳腰,羨慕別人的兒女乖巧聽話。稚嫩時羨慕別人長大,成熟時羨慕別人青春,女人的一生好像就是不斷羨慕別人的一生。
其實仔細想想,多少人羨慕別人的家境富足,卻看不見別人苦心經營事業的拼搏與執著;羨慕別人的衣著光鮮,卻看不到光鮮背后的晦暗與隱忍;羨慕別人夫妻恩愛,卻看不到別人家中鍋碗瓢盆進行曲里也會有的爭執與眼淚。
美滿的生活人人向往,卻是羨慕不來的,于是決定,羨人不如慕己。自己的心靈豐盈而透徹,也就明白了必要的放棄和必要的追求。我始終相信,一個羨慕自己的人,生活中一定會有著許多自得其樂的驚喜與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