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故事伯樂識馬的故事
有一次,春申君為了說明自己善于識人,便向漢明講了一個“伯樂識馬”的故事:
他說:“春秋時期,秦國有一個名叫孫陽的人,非常善于識別馬匹的優(yōu)劣。因為在我國神話傳說中掌管天馬的星名叫伯樂,因此,人們?yōu)榱吮硎緦O陽的尊敬,就稱他為伯樂。傳說有一次伯樂路過虞坂,看見一匹骨瘦如柴的老馬,拉著一大車鹽巴向太行山走去。它吃力地行走著。尾巴無力地下垂,蹄子全磨破了,渾身汗水淋淋,嘴里流出的口水滴在地面的塵土里。鹽車拉到半山坡,這匹馬再也走不動了,趕車的只得讓車停下來。伯樂看到這樣一匹千里馬竟然屈就在這里拉鹽車,感到非常惋惜,就連忙從自己的車子上跳下來,脫下自己身上穿的麻布衣袍蓋在馬的身上。這匹馬遇到了知音,便低下頭,依偎在伯樂的胸前喘著氣。接著,又仰起頭來放聲嘶鳴,聲音洪亮,直沖云天,像金石一般鏗鏘有力。”
春申君講完了“伯樂識馬”的故事之后,希望漢明不負所望,為楚國的興盛做出自己的貢獻。后來,人們根據(jù)這個故事,引伸出“伯樂識馬”這個成語,用來比喻善于發(fā)現(xiàn)、識別和任用人才。
成語故事不知不識
子貢是孔子的弟子,知道維護老師的尊嚴。
趙簡子問子貢:“孔子的為人怎樣?”子貢說:“讓人認識不了。”簡子不高興了,說:“你跟隨孔子學習了幾十年,學成了才離開他。現(xiàn)在我問你,你卻說認識不了,為什么?”子貢說:“如果讓一個非常渴的人到江海里去喝水,他也只能喝下他能喝的,孔子就像江海一樣,讓我如何能認識他呢?”
齊景公問子貢:“你的老師是誰?”子貢說:“是孔子。”景公問:“孔子賢嗎?”子貢說:“賢。”景公問:“有多賢?”子貢說:“不知道。”景公說:“你知道孔子賢,卻不知道有多賢,有問題吧?”子貢說:“大人、小孩、聰明的人和愚蠢的人都說天高,可到底天有多高呢?誰也不知道,所以我說孔子賢卻不知道有多賢。”
“不知不識”指知識不多。舊喻民風淳樸。
(出自《劉向說苑》和《列子?仲尼》)
寓言故事伯樂訓馬
馬本來具有天生的素質,它的蹄子可以踐踏霜雪,它的皮毛可以抵御風寒。它餓了吃草,渴了喝水,揚蹄奮起奔跑如飛好像騰云駕霧一樣,這是自然賦于馬的本性。宮殿般豪華的房屋和寬大的高臺對于它來說都是無用的。
但是由于伯樂的出現(xiàn),馬的景況就完全改變了。伯樂曾因善于識別千里馬而聞名于世,后又從事訓練馬的行當,不久又成了遠近聞名的訓馬高手。
伯樂訓馬的辦法很多,馬只要到了他的手里就要采取了烙、餓、打、困的方法把馬治服。所謂烙,就是為了把馬的天生氣勢打下去,就用燒得火紅火紅的烙鐵烙馬,馬被烙得遍體鱗傷,沒了氣力,然后修剪馬毛,鏟削馬掌,烙上印號,這樣經過訓治,十分之二三的馬就要死掉了;所謂餓,就是為了訓練馬的耐力,餓了不讓馬吃,渴了不讓馬喝;所謂打,就是為了調整馬的奔跑速度和技巧,便時快時慢的控制它,用鞭子狠狠抽打,使馬按照人的意圖行進。所謂困,就是在馬受了這些折磨以后,再把馬關在馬廄里,長期困乏它,經過伯樂的訓治,馬死一半以上。
莊子說:馬在陸地上,吃草飲水;高興時它們就摩擦頸項,表示親愛;忿怒時,就背相對,互相踢蹋。馬所曉得的已盡于此了。等到把駕馬的橫木加在馬的身上,用遮眼的東西加在馬的頭上,使馬的行止齊一,馬方才知怎用眼睛斜看,不愿就范,曲頸不伸,欲脫其扼,甚至猛戾抵突,吐銜竊轡,而不馴服。所以使馬曉得這些,失去了它們的本性,以致行動詭詐,近于盜賊的,都是伯樂訓馬造成的啊!
哲理故事青鬃馬與伯樂
青鬃馬與伯樂
一天,伯樂在集市上選了一匹上好的青鬃馬。他說,只要經過訓練,這匹馬一定可以成為千里馬。
可是,幾個月過去了,無論伯樂采取什么辦法,青鬃馬的成績始終不理想。每日的奔跑距離,總是在900里左右徘徊。伯樂對青鬃馬說:“伙計,你得用功啊!再這樣下去,你會被淘汰的!”
“沒法子啊,我已經盡最大的努力了。”青鬃馬愁眉苦臉地說,
“真的嗎”
“真的,我把吃奶的勁兒都使出來了。”
新的一天訓練開始了。青鬃馬剛起跑,突然背后響起驚雷般的一聲吼叫。青鬃馬扭頭一看,一頭雄獅旋風般向他撲來。
青鬃馬大吃一驚,撒開四蹄,拼命地狂奔起來。
晚上,青鬃馬氣喘吁吁地回到伯樂身邊說:“好險!今天差點喂了獅子!”
伯樂笑道:“可是,你今天跑了1050里!”
“什么我今天跑了1050里”青鬃馬望望伯樂,伯樂臉上掛著欣慰的笑容。
青鬃馬心中豁然一亮。從此,它一上訓練場,就設想有一頭獅子在后面追趕自己。后來,它果然成了一匹千里馬。
人生哲理:我們要不斷挖掘自己的潛力,其方法就是要施加壓力。壓力能引發(fā)動力,動力可以激發(fā)潛能。
成語故事風馬牛不相及
春秋初期,齊桓公任用管仲為相,大力進行改革,使齊國一躍成為春秋初期較強大的諸侯國家。齊桓公還打著“尊王攘夷”,擁護周天子的旗號,大會諸侯,成為“春秋五霸”的第一個霸主,聲威大震,中原的諸侯沒有不屈從他的。但南方楚國的國力也在不斷增強,楚成王不但不服齊桓公,還要與他抗衡。
公元前656年,齊桓公想顯示一下自己的聲威,就率領齊、魯、宋、陳等八個諸侯國的軍隊去攻打蔡國。蔡侯只好連夜逃往楚國,請求楚國出兵援助。齊桓公看到蔡侯逃往楚國,于是率領軍隊長驅直入向楚國進發(fā)。
楚成王派使臣到齊國軍營中來,對齊桓公說:“君處北海,寡人處南海,唯是風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這意思是說,您住在北海,我住在南海,相隔這么遠,就是馬牛走失,也不會跑到對方的境內。不料,您居然來到我的國土,這是為什么呢?
管仲立馬替齊桓公回答說:“從前召康公(周成王時最高的公卿)吩咐我們先君姜太公(即姜子牙)說:五侯九伯,你都可以討伐,以輔佐周王朝,并且賞賜給我先君領土:東到大海,西到黃河,南到穆陵,北到無棣。你長期不向周天子進貢楚國的特產,我們要向你們征求;再有,周昭王巡行南方時,被淹死在漢水,我們要向你們問罪。”楚國使臣說:“不進貢特產,確實是我們的失職。至于周昭王淹死的事情,楚國是不能負責的。如果您要問罪,請您自己到漢水邊去問吧!”
管仲一時之間,啞口無言。齊桓公見楚國不屈從自己,接著就派大軍來到召陵。楚國在強大的聯(lián)軍面前,只得派大夫請求議和。齊桓公得知楚國早已有所準備,如果用武力討伐楚國,勢必會落個兩敗俱傷,只好同楚國講和,雙方言歸于好,各自撤軍。
后來,人們將楚國使臣所說的“風馬牛不相及”引申為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