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故事松筠之節的故事
【典故】梁主奕葉重光,委誠朝廷,而今已后,方見松筠之節。唐·魏征《隋書·柳莊傳》
【釋義】松與竹材質堅韌,歲寒不凋。用以比喻堅貞的節操。
【用法】作賓語;指人的氣節
【成語故事】公元579年,北周宣帝宇文赟病死,年幼的靜帝宇文闡即位,內史大夫鄭澤和御史大夫劉昉偽造詔書召楊堅入宮總攬軍政大權,后梁大臣柳莊奉明帝蕭巋之意入關,楊堅召見他并夸梁明帝有松筠之節,緩和了雙邊關系,共同對付尉遲迥。
歷史故事李筠的生平簡介 李筠是怎么死的?
提到皇帝,我們一貫的印象大都是威嚴無比,不可冒犯,但是也有不少懂得示弱的皇帝,宋朝的開國皇帝趙匡胤就是一位十分擅長示弱的皇帝。
趙匡胤黃袍加身以后,從后周小皇帝柴宗訓手里篡奪了政權,建立了宋朝。
為了不變成光桿司令,趙匡胤必須盡快拉攏地方戰區要員,讓他們歸順于自己。
于是,趙匡胤一繼位,就開始各種封賞,可偏偏有人不吃他這一套,這個人就是李筠。
李筠原本叫做李榮,因避周世宗柴榮名諱,所以改名為李筠,他是后周一員大將。
李筠自幼就精于騎射,他氣力過人,能開百斤的硬弓,且連發連中。
后唐時期,李筠應募入軍,軍功累累。后漢高祖劉知遠稱帝以后,他轉而投靠了劉知遠,受到重用。
后漢有一戰神郭威,因受到后漢隱帝劉承祐的猜忌而叛變,李筠敬重仰慕郭威,看到偶像陷入如此境地,他自然是振臂一呼,助郭威一臂之力,一同反叛了后漢。
郭威推翻了后漢政權,建立了后周,李筠有開國之功,被封為昭義軍節度使、檢校太傅、同平章事。
此后多年,李筠都無比忠心地跟隨著郭威,忠誠于后周皇室,立下很多奇功,官至太尉。
對于趙匡胤篡奪后周政權這件事,李筠很是不滿,所以當趙匡胤派遣的使者到來時,李筠的態度非常不好,他才不稀罕趙匡胤封他為中書令呢!
李筠本想直接拒絕受封,不承認趙匡胤這個皇帝,但是他的部下都勸他,為了大家伙著想,李筠才肯出來接旨,還為迎接使節安排了宴會。
雖然接了趙匡胤的圣旨,但李筠畢竟心有不甘,于是舉行宴會時,李筠就拿出前朝后周太祖郭威的畫像,把畫像懸掛在宴會的廳堂中,一邊看一邊痛哭。
李筠這一出,可把他的部下嚇壞了,部下趕緊對使者解釋說:我們大人恐怕是喝多了,還請使者千萬別怪罪?。?/p>
李筠表面歸附宋朝,實際上一心準備伐宋以報答后周。李筠的大兒子李守節極力反對反叛宋朝,但是李筠都不肯聽從,還勾結了北漢的皇帝,準備聯合起來對付趙匡胤。
使臣回朝后,報告了李筠的一言一行,趙匡胤倒是很大度的親自寫信安慰李筠,還把李守節提拔為皇城使。
李筠見此,便派大兒子去京城刺探情報。誰知,李守節見到趙匡胤時,趙匡胤第一句話就喊了他一句太子,李守節害怕極了,趕緊向趙匡胤表忠心。
趙匡胤說:我聽說你多次勸你父親,可是他都不聽,如今派你來朝廷,是希望我殺掉你,這樣他就有理由起兵了。我不殺你,你替我向李筠轉達一句話我沒有做皇帝的時候,你愿意做什么就做什么;現在我已經做了皇帝,你怎么就不能稍微讓我一點呢?
李守節回到潞州,把這些話告訴了李筠,李筠便不再沉默,列出趙匡胤謀奪帝位的罪狀,聯合北漢攻打趙匡胤,后來被趙匡胤打敗,赴火自焚而死。
成語故事大筆如椽成語故事
出處《晉書·王助傳》殉(xun)夢人以大筆如椽與之,既覺,語人曰:“此當有大手筆事。”俄而帝崩,哀冊說議皆淘所草。釋義用來贊譽寫作才能極高,并用來稱頌著名的作家和作品、故事東晉的文士王玖從小才思敏捷,膽量很大,散文和詩賦都寫得很好,二十歲時便被大司馬桓溫聘為主簿。有一次,桓溫為了試王殉的膽量,在大司馬府聚會議事的時候,故意騎一匹馬,從后堂直沖大廳。幕僚們都嚇得驚慌失指,四處躲避,唯有王殉鎮定自若,端坐不動。桓溫感嘆他說:“面對奔馬而能穩坐的,將來一定是個黑頭公的人!”桓溫為了試王殉的才學,趁幕僚們在議事的時候,派人偷偷取走了王殉準備發言的文稿。王殉發言時,他口若懸河,滔滔不絕?;笢啬贸鏊奈母鍖φ眨l現他說的內容與文稿上的相同,但文字沒有一句相同,不由對他十分欽佩。
一天晚上,王殉做了一個夢,夢中有人將一支像椽(chuan)子那樣的大筆送給他。醒來后,他對家里人說:“我夢見有人送我如同椽子那樣的大筆,看來有大手筆的事情要我做了。”王殉的預言馬上成為事實。就在這天上午,晉孝武帝突然死去,由于王殉文筆出眾,朝廷要發出的哀策、訃告和孝武帝的溢議等,全交給他起草。這種殊榮是歷史上少見的。
成語故事按兵不動成語故事
【拼音】àn bīng bù dòng
【典故】偃然按兵不動。《荀子·王制》趙簡子按兵而不動?!秴问洗呵?middot;恃君覽》
【釋義】按:止住。使軍隊暫不行動?,F也比喻暫不開展工作。時機不成熟的時候貿然行動是要付出代價的。
【用法】作謂語、定語;多指接到任務后不肯做
【結構】兼語式
【近義詞】以逸待勞、裹足不前
【相反詞】雷厲風行、聞風而動
【同韻詞】誑時惑眾、興戎動眾、省吃細用、言必有中、一心兩用、厚棟任重、恩威并重、行師動眾、調詞架訟、欺世惑眾、......
【邂逅語】下象棋不走卒
【年代】古代
【燈謎】休戰
【造句】在探清敵人的虛實之前,我軍還是先按兵不動。
【故事】:
春秋末期,諸侯爭霸,弱肉強食,位于晉國東部的一個弱小國家——衛國,長期以來受著強大晉國的壓迫,苦不堪言。這個時候衛國的國君——衛靈公,毅然投靠了與晉國同樣強大的齊國,締約結盟。這種做法令當時晉國的執政卿趙鞅十分惱怒,集結大軍準備討伐衛國,大軍出發前,趙鞅先派大夫史默出使衛國,暗中調查衛國內部的情況,并約好在一個月后回來報告,可是,一個月,兩個月很快過去了,史默仍舊沒有消息,趙鞅不知道究竟出了什么意外情況,晉國內部也開始議論紛紛,史默已經被衛國殺害,不可能再回來了。況且衛國只不過是一個弱小的國家,不如干脆出兵,一舉擊破,趙鞅否定了這種說法,他認為衛國之所以敢背叛晉國投靠齊國,一定已經做好了十分充分的準備,貿然進攻,會使晉國損失巨大,所以在史默控聽消息回來之前,決不能草率采取行動。就這樣等了半年之久,史默終于回來了。趙鞅問他:“為什么耽擱這么長的時間呢。史默答道,經過六個月的觀察,衛靈公很有才干,國內賢臣很多,人民擁戴,舉國上下團結一心。如果我們要依靠武力使衛國屈服,是要付出巨大的代價的。經過這半年來,還是尋找不到衛國的弱點,所以我只好回來了。趙鞅聽后,同意史默的看法,暫時打消了攻打衛國的念頭,按兵不動,等待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