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故事耕前鋤后的故事
他幼年時,家境貧寒,勤奮苦讀詩書。成年后,做過江州祭酒、鎮軍參軍、彭澤令等小官。他不圖榮華富貴,厭惡官場黑暗,同情人民疾苦。就在他任彭澤令(41歲)的那年,上級“郡”里的“督郵”到他縣里來巡視。按例縣令對郡官的到來,應當隆重迎接,但是陶潛不愿這樣做,他說:“吾不能為5斗米折腰,拳拳事鄉里小人邪!”意思是說,我不能為了區區5斗米的俸祿,奴顏諂媚地去向一個庸俗的小人折腰(拳:懇切;事:奉事,為……服務)。即日他辭去官職,歸隱山林,并寫了有名的《歸去來辭》。從此,陶潛便長期過著清淡安閑的隱居生活,再也沒步入官場。
陶潛辭官歸隱后,每日除了耕作,就是讀書與寫作。他寫了許多描寫農村美麗景色和歌頌勞動的詩篇,被稱為“田園詩人”。陶潛的妻子翟化也參加勞動,人們稱陶潛夫婦為:“夫耕于前,妻鋤于后。”
“耕前鋤后”一成語便出于此。
小貼士:耕前鋤后這個成語,除了實際上的耕作描述,更多的是形容家庭之間和諧與有愛的氣氛。
睡前故事禾草一起鋤
罔與勿是個不懂裝懂、遇事盲目瞎干的人,他把一切事理都看得非常容易,似乎世界上沒有他不懂得的道理,也沒有他不會做的事情。
有一年,他忽然心血來潮,想種谷子,就向鄰家討了些種子種到地里。
他滿以為谷子下了種,從此就萬事大吉了。剩下的時間,吃飽喝足了,美美地睡上幾個月,到時候拿上鐮刀盡管收割,自然就大囤圓小囤尖了。
一天,他悠悠哉哉地來到地邊,看見自己種的谷子長得綠油油的,心里不用說有多高興。只是還有些美中不足,就是地里的野草,長得跟谷子一般高低,也是綠油油的。
他走到地里,順手拔了一陣野草,覺得太陽有些烤得慌,就回家去了。
第二天,他戴了一頂草帽,又拔了一陣,覺得手指捋得有點疼,便又回去了。
第三天,他找了塊布裹住手,又拔了一陣,抬頭看看,呵!這一大片田地,啥時才能拔得完呢?他搖搖頭,又回去了。
他拔了三天,不再拔了。拔過的野草沒有連根拔掉,新的草芽很快又重新長起來了,而且一天比一天長得多,一天比一天長得旺。后來長得比谷苗還高、還壯,野草嚴嚴實實地把谷苗埋住了。
谷苗見不到陽光,得不到養分,一天比一天纖細,一天比一天枯黃。
罔與勿看到這種情況,一下子冒起肝火來,自言自語道:“難道野草也能難住我?笑話!”
他三腳并兩步地跑回家里,拿了把鐮刀,不管三七二十一,“噌噌”地割起來,管它什么谷苗,管它什么野草,統統割下來,動作又麻利, 又迅速。嘴里還罵罵咧咧:“難道我這么個人,還治服不了你個野草啦?我把你全燒成灰,讓你再長,讓你再長!”
經過他這么一折騰,野草固然全沒有了,可是谷苗也沒有了,地里光禿禿的。
但是沒過多久,野草又長起來了,而且長得齊刷刷的,更加綠油油。谷苗呢?卻沒有見再長出來。
到了秋收季節,家家戶戶興高采烈地收自己的谷子,罔與勿卻連一點兒收成也沒有。看來,他今年只好挨餓了。他望著在秋風中啾啾嗦嗦的野草,好像故意在戲弄他,嘲笑他。
罔與勿并沒去認真想一想自己失敗的原因,卻氣勢洶洶地去責問給他谷種的鄰居:“你給我的是什么谷種?怎么都死掉了?讓我費了那么大的勁兒,到頭來還是顆粒無收,你于心何忍哪!”
那位鄰人說:“谷是靠人種植的,該澆水的時候要澆水,該施肥的時候要施肥,在鋤草的時候,不要莽莽撞撞傷了它的根。你看見誰管理莊稼像你那樣連草帶谷苗一起鋤掉?野草留下根還能再長出來,谷種卻只能發一次芽。你把谷苗都清除干凈了,谷種再好,那又有什么用呢?”
成語故事食前方丈的故事
【成語故事】戰國時期,孟子要求自己的學生積極宣傳自己的政治主張,要學生不要氣餒,不要被對方顯赫威勢所嚇倒。面對這些王公大臣高堂大屋、食前方丈、侍妾數百,馬上想到自己一旦得志,絕不像他們這樣做,自己就不會心怯。
【典故】食前方丈,侍妾數百人,我得志弗為也。《孟子·盡心下》
【釋義】方丈:一丈見方。吃飯時面前一丈見方的地方擺滿了食物。形容吃的闊氣。
【用法】作謂語、定語;形容吃的闊氣
【相近詞】食必方丈、食案方丈、食味方丈
【相反詞】食不二味、食不重味
睡前故事小時了了,大未必佳的成語故事
漢朝末年(東漢),北海地方出了一個很博學的人,名叫孔融,宇文舉,是孔子的二十世孫。他從小就很聰明,尤其長于辭令,小小年紀,已是在社會上享有盛名。他十歲時,跟他父親到洛陽(今河南洛陽縣。洛陽是歷代帝王的陪都,因位于長安之東,稱為東都),當時在洛陽的河南太守,是很負盛名的李元禮,由于李氏的才名很重,因此在太守府中往來的人除了他的親戚,其余都是當時有才名的人。如果不是名人去訪,守門的人照例是不通報的。
年僅十歲的孔融,卻大膽地去訪問這位太守。他到府門前,對守門人說:
“我是李太守的親戚,給我通報一下。”
守門人通報后,李太守接見了他。李元禮問他說:“請問你和我有什么親戚關系呢?”孔融回答道:“從前我的祖先仲尼(即孔子)和你家的祖先伯陽(指老子,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陽)有師資之尊(孔子曾向老子請教過關于禮節的問題,因此,我和你也是世交呀!”當時有很多賀客在座,李氏和他的賓客對孔融的這一番話都很驚奇。
其中有一個中大夫陳韙,恰恰后到,在座的賓客將孔融的話告訴他后,他隨口說道:“小時了了,大未必佳。”聰明的孔融立即反駁地道:“我想陳大夫小的時候,一定是很聰明的。”陳韙給孔融一句話難住了,半天說不出話來(見“世說新語”)。
后來的人便引用這段故事中的兩句話,將“小時了了”引成成語,來說明小孩子從小便生性聰明,懂得的事情很多。但因為下文有“大未必佳”一語,故這句成語的意思便變成了:小時雖然很聰明,一到長大了卻未必能夠成材的。
故表面上雖是贊揚的話,骨子里卻是譏誚人、輕蔑人的。所以我們應用時便不能將它來稱贊別人,否則將被人誤解你有心譏剌、輕視人了。
一個小孩子,先天的聰明自然是好的,但若無后天的培養和努力,也會變成一塊無用的材料;很多人自恃生性聰明,不肯好好學習,聰明反被聰明誤,長大后反會變成最無用之人。
成語故事大筆如椽成語故事
出處《晉書·王助傳》殉(xun)夢人以大筆如椽與之,既覺,語人曰:“此當有大手筆事。”俄而帝崩,哀冊說議皆淘所草。釋義用來贊譽寫作才能極高,并用來稱頌著名的作家和作品、故事東晉的文士王玖從小才思敏捷,膽量很大,散文和詩賦都寫得很好,二十歲時便被大司馬桓溫聘為主簿。有一次,桓溫為了試王殉的膽量,在大司馬府聚會議事的時候,故意騎一匹馬,從后堂直沖大廳。幕僚們都嚇得驚慌失指,四處躲避,唯有王殉鎮定自若,端坐不動。桓溫感嘆他說:“面對奔馬而能穩坐的,將來一定是個黑頭公的人!”桓溫為了試王殉的才學,趁幕僚們在議事的時候,派人偷偷取走了王殉準備發言的文稿。王殉發言時,他口若懸河,滔滔不絕。桓溫拿出他的文稿對照,發現他說的內容與文稿上的相同,但文字沒有一句相同,不由對他十分欽佩。
一天晚上,王殉做了一個夢,夢中有人將一支像椽(chuan)子那樣的大筆送給他。醒來后,他對家里人說:“我夢見有人送我如同椽子那樣的大筆,看來有大手筆的事情要我做了。”王殉的預言馬上成為事實。就在這天上午,晉孝武帝突然死去,由于王殉文筆出眾,朝廷要發出的哀策、訃告和孝武帝的溢議等,全交給他起草。這種殊榮是歷史上少見的。
成語故事按兵不動成語故事
【拼音】àn bīng bù dòng
【典故】偃然按兵不動。《荀子·王制》趙簡子按兵而不動。《呂氏春秋·恃君覽》
【釋義】按:止住。使軍隊暫不行動。現也比喻暫不開展工作。時機不成熟的時候貿然行動是要付出代價的。
【用法】作謂語、定語;多指接到任務后不肯做
【結構】兼語式
【近義詞】以逸待勞、裹足不前
【相反詞】雷厲風行、聞風而動
【同韻詞】誑時惑眾、興戎動眾、省吃細用、言必有中、一心兩用、厚棟任重、恩威并重、行師動眾、調詞架訟、欺世惑眾、......
【邂逅語】下象棋不走卒
【年代】古代
【燈謎】休戰
【造句】在探清敵人的虛實之前,我軍還是先按兵不動。
【故事】:
春秋末期,諸侯爭霸,弱肉強食,位于晉國東部的一個弱小國家——衛國,長期以來受著強大晉國的壓迫,苦不堪言。這個時候衛國的國君——衛靈公,毅然投靠了與晉國同樣強大的齊國,締約結盟。這種做法令當時晉國的執政卿趙鞅十分惱怒,集結大軍準備討伐衛國,大軍出發前,趙鞅先派大夫史默出使衛國,暗中調查衛國內部的情況,并約好在一個月后回來報告,可是,一個月,兩個月很快過去了,史默仍舊沒有消息,趙鞅不知道究竟出了什么意外情況,晉國內部也開始議論紛紛,史默已經被衛國殺害,不可能再回來了。況且衛國只不過是一個弱小的國家,不如干脆出兵,一舉擊破,趙鞅否定了這種說法,他認為衛國之所以敢背叛晉國投靠齊國,一定已經做好了十分充分的準備,貿然進攻,會使晉國損失巨大,所以在史默控聽消息回來之前,決不能草率采取行動。就這樣等了半年之久,史默終于回來了。趙鞅問他:“為什么耽擱這么長的時間呢。史默答道,經過六個月的觀察,衛靈公很有才干,國內賢臣很多,人民擁戴,舉國上下團結一心。如果我們要依靠武力使衛國屈服,是要付出巨大的代價的。經過這半年來,還是尋找不到衛國的弱點,所以我只好回來了。趙鞅聽后,同意史默的看法,暫時打消了攻打衛國的念頭,按兵不動,等待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