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故事滿城風雨的故事
潘大臨是宋代黃州的一位詩人,他寫過不少好詩。有一年秋天快到了,他的一位好友寫信來問他:“你最近有新的作品嗎?”潘大臨回信說:“關于秋天的景色,每一件都能夠寫出好詩來。昨天我靠在床上休息,聽到窗外風吹打著樹林的聲音,我便起來在墻壁上寫道:‘滿城風雨近重陽’。可是這時收租金的人卻突然來了,這讓我完全失去了興致而無法再寫下去了。因此我現在只有這一句寄給你了。”
附原文:宋·惠洪《冷齋夜話》卷四:“黃州潘大臨工詩,有佳句,然貧甚……臨川謝無逸以書問:‘近新作詩否?’潘答書曰:‘秋來景物,件件是佳句,恨為俗氣所蔽翳。昨日清臥,聞攪林風雨聲,遂起題壁曰:滿城風雨近重陽。忽催租人至,遂敗意。只此一句奉寄。’”
幽默故事滿城盡是報料人
張三和李四下了崗。張三在家靠碼字混稿費生活。李四就不同了,沒啥特長,還有糖尿病,人瘦得似乎見風就倒,李四聽說散步對治病有奇效,便天天在城里遛起彎來。
張三對著電腦寫呀寫,天長日久頸椎就壞了,還得了肩周炎,由原來一個力比武松的壯漢,變成一個弱不禁風的“黛玉”。李四呢,堅持遛彎后臉色日漸紅潤,人也開始發福,連血糖都正常了。更讓人想不到的是,李四遛彎時靠一部破手機,居然收入不菲,不出三個月,破手機換成了“蘋果”,還是3G的。
張三看在眼里納悶在心里:李四一不善文二不會武,除了酒量好沒啥特長呀,天天遛彎咋能掙這么多錢呢?
張三媳婦一般是不發火的,只是這次孩子的學費一直交不上,她才指著張三的鼻子說:“寫寫寫,那點稿費還不夠水電費,你不會跟人家李四學學?”張三委屈地說:“人家能告訴我呀?”媳婦就把指張三鼻子的手稍稍抬高五公分,用力點了一下:“不去試試,咋知道人家不說呢?”
張三只好厚著臉皮去找李四討教,哪想到李四一點不保留:“咱倆一樣,都是靠報社稿費吃飯。”張三打個激靈:大字不識一籮筐的李四也寫起文章來了?李四見張三一副不解狀,呵呵笑了:“我可沒你那水平,不過你是用腦子寫,我是用眼。”張三徹底糊涂了:用眼也能寫稿子?李四就把剛買回來的報紙遞給張三,張三一看大吃一驚,一篇署名李四的報料新聞,線索費200元。李四一天的收入就趕上張三費心勞神一個禮拜的了!李四似乎看透了張三的心思:“要不現在隨我出去轉轉。”
李四帶著張三來到街上,沒走多遠,就見前面路口圍了一群人,原來是一輛QQ車把人家的一條狗給壓了,狗主人扛著大錘堵在車前要賠償呢,張三便催李四趕緊打電話報料,李四卻搖著頭說:“這樣的不行。”張三問為什么,李四說:“看來你是真沒經驗,這狗咬人的事不是新聞,人咬狗的事才是新聞。”
張三隨李四繼續往前走,突然,李四邊跑邊開始打手機,原來是耍猴的人沒看好猴子,有只猴子跑到路上,把一個吃香蕉的孩子推倒了,孩子的一只手血淋淋的,不但手里的香蕉被猴子搶了去,嘴里含著的半截香蕉也被猴子掏了出來,把孩子的臉上撓得呀,一道道凈是血口子。
李四趕忙對著手機大喊:“高記者,快來花鳥市場,猴子咬人了。”張三則忙著救人,等張三把騎在孩子身上的猴子攆走后,耍猴的人才趕過來把猴子牽走。
李四打完報料電話,跑過來喜滋滋地對張三說:“這條新聞至少50元。”說罷,歪頭看了一眼地上的孩子,突然驚叫起來:“巍巍,怎么是你呀?”那孩子沖李四喊了一聲“舅舅”,哭得更兇了。“這還了得?”李四火冒三丈,跺著腳說,“奶奶的,這耍猴的人呢,跑了?”李四撒開腳丫子去追耍猴的人,邊追邊喊:“站住,別跑!”耍猴的人才不信他的呢:不跑?不跑等著挨揍呀?得趕緊跑!
李四的身體素質怎么趕得上耍猴的人呢?眼看越追離得越遠,李四急中生智,從路邊修車的攤前拖過一輛自行車翻身騎了上去,正好是段下坡路,李四使勁地蹬著自行車,很快就攆上了耍猴的人。奇怪的是,李四不但沒停車,那車子反而借著下坡的慣性,飛快地繼續向前駛去。張三見狀趕緊喊道:“停車!快停車呀。”這時,修自行車的老頭說:“這車子,車閘我還沒按上呢,前輪也沒上螺絲。”修車人邊說邊打手機:“晚報劉記者嗎,花鳥市場有人搶車……”
李四騎著沒有車閘的自行車,瞬間超越了一輛電動車,隨后又超過了一輛摩托車,看那速度,大有超越前面那輛正在疾駛中寶馬車的樣子……此時,倘若再不停車,后果不堪設想。幸好李四急中生智,讓兩只腳著地,雖然腳上的皮鞋很快就磨掉了后跟,可總算讓車子慢了下來。就在此時,自行車卻突然散了架,李四連人帶車摔在了馬路上,只有一只自行車前輪借著慣性繼續往前滾,沖著路邊一家炸油條的攤點而去,趕巧油鍋前有個板凳,車輪碰到板凳后一彈,直接落進了熱氣騰騰的油鍋里。幸虧此時油鍋前沒人,那車輪滾進油鍋后,立時砰砰炸響,把店主嚇得沒命地跑,邊跑邊打手機,估計是打110求救吧?誰知那店主沖著接通的手機喊道:“電視臺王記者嗎,花鳥市場這邊出大新聞了,油炸車輪子……”
摔倒在路上的李四聽到了店主打的報料電話,立時后悔萬分:剛才自己被摔暈了,忘了打電話報料,這條新聞……可惜呀!
成語故事大筆如椽成語故事
出處《晉書·王助傳》殉(xun)夢人以大筆如椽與之,既覺,語人曰:“此當有大手筆事。”俄而帝崩,哀冊說議皆淘所草。釋義用來贊譽寫作才能極高,并用來稱頌著名的作家和作品、故事東晉的文士王玖從小才思敏捷,膽量很大,散文和詩賦都寫得很好,二十歲時便被大司馬桓溫聘為主簿。有一次,桓溫為了試王殉的膽量,在大司馬府聚會議事的時候,故意騎一匹馬,從后堂直沖大廳。幕僚們都嚇得驚慌失指,四處躲避,唯有王殉鎮定自若,端坐不動。桓溫感嘆他說:“面對奔馬而能穩坐的,將來一定是個黑頭公的人!”桓溫為了試王殉的才學,趁幕僚們在議事的時候,派人偷偷取走了王殉準備發言的文稿。王殉發言時,他口若懸河,滔滔不絕。桓溫拿出他的文稿對照,發現他說的內容與文稿上的相同,但文字沒有一句相同,不由對他十分欽佩。
一天晚上,王殉做了一個夢,夢中有人將一支像椽(chuan)子那樣的大筆送給他。醒來后,他對家里人說:“我夢見有人送我如同椽子那樣的大筆,看來有大手筆的事情要我做了。”王殉的預言馬上成為事實。就在這天上午,晉孝武帝突然死去,由于王殉文筆出眾,朝廷要發出的哀策、訃告和孝武帝的溢議等,全交給他起草。這種殊榮是歷史上少見的。
成語故事按兵不動成語故事
【拼音】àn bīng bù dòng
【典故】偃然按兵不動。《荀子·王制》趙簡子按兵而不動。《呂氏春秋·恃君覽》
【釋義】按:止住。使軍隊暫不行動。現也比喻暫不開展工作。時機不成熟的時候貿然行動是要付出代價的。
【用法】作謂語、定語;多指接到任務后不肯做
【結構】兼語式
【近義詞】以逸待勞、裹足不前
【相反詞】雷厲風行、聞風而動
【同韻詞】誑時惑眾、興戎動眾、省吃細用、言必有中、一心兩用、厚棟任重、恩威并重、行師動眾、調詞架訟、欺世惑眾、......
【邂逅語】下象棋不走卒
【年代】古代
【燈謎】休戰
【造句】在探清敵人的虛實之前,我軍還是先按兵不動。
【故事】:
春秋末期,諸侯爭霸,弱肉強食,位于晉國東部的一個弱小國家——衛國,長期以來受著強大晉國的壓迫,苦不堪言。這個時候衛國的國君——衛靈公,毅然投靠了與晉國同樣強大的齊國,締約結盟。這種做法令當時晉國的執政卿趙鞅十分惱怒,集結大軍準備討伐衛國,大軍出發前,趙鞅先派大夫史默出使衛國,暗中調查衛國內部的情況,并約好在一個月后回來報告,可是,一個月,兩個月很快過去了,史默仍舊沒有消息,趙鞅不知道究竟出了什么意外情況,晉國內部也開始議論紛紛,史默已經被衛國殺害,不可能再回來了。況且衛國只不過是一個弱小的國家,不如干脆出兵,一舉擊破,趙鞅否定了這種說法,他認為衛國之所以敢背叛晉國投靠齊國,一定已經做好了十分充分的準備,貿然進攻,會使晉國損失巨大,所以在史默控聽消息回來之前,決不能草率采取行動。就這樣等了半年之久,史默終于回來了。趙鞅問他:“為什么耽擱這么長的時間呢。史默答道,經過六個月的觀察,衛靈公很有才干,國內賢臣很多,人民擁戴,舉國上下團結一心。如果我們要依靠武力使衛國屈服,是要付出巨大的代價的。經過這半年來,還是尋找不到衛國的弱點,所以我只好回來了。趙鞅聽后,同意史默的看法,暫時打消了攻打衛國的念頭,按兵不動,等待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