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故事問一得三的故事
孔子的兒子名叫孔鯉,與弟子們一起跟著孔子學習。有的弟子偷偷地議論開了:“先生一定對自己的兒子格外關心,多教他不少學問,對我們恐怕是留一手的。”
一天,有個名叫陳子禽的學生問孔鯉:“你在老師那兒一定比我們多學一些東西吧?”
孔鯉老實地回答:“沒有什么呀!就是有一回他一個人站在庭院中,問我學過《詩經》沒有,他說不學《詩經》就不會說話。從那以后我就開始學《詩經》。還有一次,他問我學過禮沒有,并說不學禮便沒有立足社會的依據,聽了他的話,我又去學禮,就這么兩件事啊!”
“那就好。”陳子禽因為問一而得三,高興地向同學們報告說:“我問孔鯉一件事,他卻告訴了我三件事!第一知道要學詩,第二知道要學禮,第三嘛……我知道了先生對自己兒子并不特殊親近……”
弟子們終于解除了對孔子的誤解。
成敗故事每日一得
去年秋天,美國中西部地區一家大型超市連鎖店邀請我給它的3000名雇員作講演,主題是建立崗位意識和重樹敬業精神。
我在講演中一再強調的思想是賦予你的工作以自己的“個性”。因為隨著工作環境的微型化,日新月異的技術改造及隨之而來的工作壓力,我覺得對每個人而言,能找到一種對個人和工作都感覺良好的方法是至關重要的。而最有效的途徑是從彼此雷同的工作中獨辟蹊徑,創造出你自己的特色。
我舉出了聯合航空公司一位領航員的例子。當一切準備就緒后,他就走到計算機前隨機挑選幾名乘客,然后遞給他們一張字條,對他們的搭乘表示感謝。和我共事的一名制圖專家經常在他寄給顧客的郵件中塞進一塊無糖分的口香糖,這樣你永遠不會隨手扔掉他的郵件!
西北航空公司的一名行李員,他的工作“個性”可謂別出心裁。他把乘客箱包上的行李標簽收集起來(這些標簽過去一般都順手塞進垃圾箱),然后,抽時間再把它們寄給乘客,并附紙條對搭乘西北航空公司的班機表示謝意。
舉了這么幾個人如何把獨創精神運用到工作中去的例子后,我鼓勵聽眾發揮創造力,拿出他們自己的創造和個性。
3個星期后的一個黃昏,我接到了一個電話。打電話的人稱他叫約翰尼,是連鎖超市的打包員。他說道:“芭芭拉,你講得真好。”他接著告訴我那天晚上他回家后就請求他爸爸教他使用計算機。
他說他們設計了一個程序。現在每天晚上他回家后就開始尋找“每日一得”,然后輸入微機,再打上好多份,在每一份的背面都簽上自己的名字。第二天他給顧客打包時,就把這些寫著溫馨有趣或發人深思的“每日一得”紙條打到買主的購物包中。
一個月后,那家連鎖店的經理打電話告訴我:“芭芭拉,今天發生的事真讓人不可思議!今天早上我到店里,發現約翰尼的結賬臺前排隊的人比其他結賬臺多3倍!我于是大聲嚷道:‘多排幾隊!不要都擠在一個地方!'可是沒人聽我的。顧客們說:‘我們都排約翰尼的隊———我們想要他的‘每日一得'。”經理還說有個婦女走過來對他說,我過去一個禮拜來一次商店。可現在我一路過就會進來,因為我想要那個‘每日一得'。經理最后還說,你想想現在我們連鎖店中最重要的人物是誰?當然是約翰尼!
3個月后,那個經理又給我打來電話。他說:“你和約翰尼改變了我們連鎖店!現在在我們的花店,員工們要是發現一朵折壞的花或用過的花飾,他們會到街上把它們給一個老太太或是小女孩戴上!一個賣肉的員工是斯努皮的發燒友,他買了5萬張斯努皮的不干膠畫,貼到每一份他賣出的貨物上。現在我們的員工和主顧都感到有趣極了!”
這就是一種工作精神。
哲理故事一得永得
日本茶道里有一句話,叫一得永得。
南方人去東北看了一次雪,北方人去三亞看了一次海,或小地方的人游了一次香港迪士尼,吃了一次北京烤鴨往后想起或跟別人說起時,會把一次當永遠。劉姥姥要離開大觀園時,對鳳姐說:雖住了兩三天,日子不多,卻把古往今來沒見過的,沒吃過的,沒聽見過的,都經驗了。她說的也是這個意思。
寶玉最后步入空門,賈家敗了,他沒有娶到林妹妹。大觀園里的女兒們死的死,離的離,一切都風流云散,不過,無論經過了多少年月,只要他還有記憶,回想起那些紅顏女子的衣香鬢影,音容笑貌,曾經的美好便永留心間,就像她們從沒離去一樣。
《泰坦尼克號》的開頭和結尾,都是頭發花白、飽經滄桑、快要走到生命盡頭的露絲在回憶和講述,她的臉上隱約可見一絲幸福和羞赧。杰克,那個在甲板前端摟住自己一起伸展雙手做飛翔狀、在船艙里給自己畫裸體像、在下等艙里領著自己快樂起舞、最后把承載生命的木板讓給自己的男人,在泰坦尼克號沉沒了幾十年,打撈起來已銹跡斑駁的時候,他的一切還清晰如昨。
青澀的年月里,你吻了一個青澀的女孩子。無論后來的結果如何,比如你已為人夫為人父,日夜奔波,她也變成一個天天為柴米油鹽操勞的黃臉婆。幾乎沒有再見面時,你偶爾想起那一個吻,心里還是甜甜的,溫情的,那就是一得永得。并非一定要她嫁給你,一起廝守,活到八十歲的時候你還吻了她,那才是得到。
愛情的痛苦在于得不到。一得永得,是一種樂觀主義,是對充滿缺陷和遺憾的人生的自我填充和寬慰。一件事物,你可以看成是沒有最終得到、沒有永遠得到,或得到又失去了,因而抱恨終身,但也可以看成是一得永得,從此心遂意足,風輕云淡,怎么看,全在于自己一念之別。
成語故事大筆如椽成語故事
出處《晉書·王助傳》殉(xun)夢人以大筆如椽與之,既覺,語人曰:“此當有大手筆事。”俄而帝崩,哀冊說議皆淘所草。釋義用來贊譽寫作才能極高,并用來稱頌著名的作家和作品、故事東晉的文士王玖從小才思敏捷,膽量很大,散文和詩賦都寫得很好,二十歲時便被大司馬桓溫聘為主簿。有一次,桓溫為了試王殉的膽量,在大司馬府聚會議事的時候,故意騎一匹馬,從后堂直沖大廳。幕僚們都嚇得驚慌失指,四處躲避,唯有王殉鎮定自若,端坐不動。桓溫感嘆他說:“面對奔馬而能穩坐的,將來一定是個黑頭公的人!”桓溫為了試王殉的才學,趁幕僚們在議事的時候,派人偷偷取走了王殉準備發言的文稿。王殉發言時,他口若懸河,滔滔不絕。桓溫拿出他的文稿對照,發現他說的內容與文稿上的相同,但文字沒有一句相同,不由對他十分欽佩。
一天晚上,王殉做了一個夢,夢中有人將一支像椽(chuan)子那樣的大筆送給他。醒來后,他對家里人說:“我夢見有人送我如同椽子那樣的大筆,看來有大手筆的事情要我做了。”王殉的預言馬上成為事實。就在這天上午,晉孝武帝突然死去,由于王殉文筆出眾,朝廷要發出的哀策、訃告和孝武帝的溢議等,全交給他起草。這種殊榮是歷史上少見的。